赋能彝族青年妇女,一节种养殖课程带可以带来什么改变?
2022-03-18 10:44:49


1/

“我现在老了,

年纪大了,

不然我也想去读书。”


在远处眺望瓦库村全貌


喜德县瓦库村的村居盘旋散落在一座高山上。清晨时分,山居隐藏在一片雾霭沉沉中,在盘旋的山路上,佝偻着背的妇人背着一背篼的圆根萝卜。


这种圆根萝卜外皮是紫红色,在高寒彝族山区,新鲜时候是在地里就削皮来吃的水果,长长的萝卜缨叶是用来做彝族酸菜的原材料,时常看到阳光下彝族房屋的墙面上晒着的酸菜叶子,不用走太近,就闻到酸甜的香味。


忙活了一早上的妇女背着萝卜回家


等到人走得更近些,才看清楚,妇人身侧还牵着个穿得圆滚滚的小娃,多半是她的孙辈。


这是瓦库村平常的一个早晨。


因为大多数青壮年男性都已经外出打工,在村落之间,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。她们在天未亮时就已经起身劳作,照顾孩子和老人,准备猪食、草料和放牛羊。


“我现在老了,年纪大了,不然我也想去读书。”的莫呷呷坐在田埂边,低头看着手里的萝卜,整理着它的缨子,说出这句话似乎让她有些不太好意思。


入户调查时,妇女们举手表示自己的想法


参加完四川海惠组织的养殖培训课之后,她又对如何养好家里的牛有了新的计划。


2/

乡村要发展,

村里的人就要进步。


四川海惠邀请的技术员邱老师,

对项目受益妇女进行入户养殖指导。


沙马呷呷今年46岁,家里两个女儿,大女儿已经成家,并生育了孩子,二女儿在绵阳的一所卫校读大专。沙马呷呷小时候没读过书,不识得汉字,也写不来自己的名字,她也不曾外出工作过,一直在村中务农。


对于农民来说,地和地里长出来的食物就是最重要的,但高寒地区的食物种类不多。


“我们也就只有地嘛,大家就种点玉米、萝卜、土豆吃,没什么收入“,在瓦库村,每一户家庭的境况都相差无几。


项目受益妇女开始每天的放羊工作。


“在资源有限和人才缺乏的情况下,要怎么支持当地的乡村发展?“


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是一家扎根农村的公益机构,有着丰富的农村人才发展及集体经济的项目经验。海惠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去介入村子,看见了瓦库村发展的局限性。人们虽然种植、养殖,但缺乏科学种、养技术。再加上品种不佳,农民没有选品及选种的知识,缺乏拳头产业,也缺乏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。


在长线入户调研之后,发现了村内妇女现状,在博世中国的资金支持下,四川海惠发起了“乡村妈妈赋能-瓦库村彝族青年妇女综合能力提升项目”。项目期间,将为瓦库村100位青年妇女提供种养殖技术、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参与式培训,在项目结束后具备相应能力用于日常的种养殖、互助组和合作社发展。


通过项目前期铺垫,瓦库村的农副产品已在市场中具有一定基础,通过合作社等组织平台能有效链接市场,使瓦库村的青年妇女有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。


“以前牛啊羊子阿,都有得病,死了不少”,洛火阿呷是瓦库村一组的村民,今年32岁。她家现在这头公牛养了一年多,也养了几头猪,十几只鸡,五六亩地里种点常见的玉米、荞麦、土豆。她读过书,但家里没条件再供下去,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。”我一个人在家里做不了太多,也不懂,牛羊卖不起钱“。


因为家里劳动力不多,又要照顾老人孩子,妇女要承担来自家庭劳动和经济收益的多重压力。因为信息缺乏,不懂如何科学种养殖,农户也不敢大规模养殖,收入单一且微薄。



为了有更多元的收入,妇女们平时也会接彝族服装制衣厂的单子,一天大概一百元。大家聚集在太阳坝子下面,一边缝衣服,一边说些家常话。很累,但这也是她们难得的公共生活之一。


一些年轻人想赚钱,就一起出村去打工,洛火阿呷也曾是其中的一员。


“刚开始一出去就很不适应,我们学历低,在商场里面工作很困难,又去了深圳的电子厂打工,都不是很顺利”,后来她生育了孩子,因为娃娃小,又回到了老家。“虽然城市的生活好,但也觉得乡村的生活更自在。现在也有了奔头,跟着老师好好学,好好养牛。”


3/

我们好好学,

好好做,

把日子过起来!



农户要真有实际收入,发展在地适宜的产业尤为重要。在四川海惠组织的养殖培训课上,技术员邱老师尽量用大家能听懂的话去讲目前村子的养殖现状。


正在给大家讲课的邱老师


“咱这个牛就是品种不好,不见长膘,养个一两年就卖不上钱啊!还有咱这个都养的是公牛,不下小崽子,价值循环不起来。咱现在就是要学会选品种,学会怎么给牛看病打针,后面还要学怎么给牛授精。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知识。”


大家在台下听,时不时项目执行人员陈昕就会问一问,大家都听得懂吗?要不要再讲一遍?需不需要佳佳姐翻译?


在彝区做三农项目,语言是一大难点,但好在多方配合,海惠找到了本地的协作伙伴。


和大家一起跳舞的佳佳姐


的莫佳佳是瓦库村本地人,也是海惠项目的在地协作伙伴之一。她性格爽朗,了解村庄和村民,走在村里,给大家讲述村庄的风土人情,随口就能唱起小调来。从前期入户调研到项目正式开启与执行,她都提供了在地视角和语言翻译的支持,是链接项目人员和村民的纽带之一。


多方努力和受益妇女的积极参与,这样的项目落地在村里,踏实、具体,真的关照到参与者的方方面面。


洛火吾支今年41岁,她是项目上的小组长,肯学,是最早一批开始扩大养殖数量的家庭之一。“陈老师(海惠项目经理陈昕)当时说,要想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,就需要让大家看到成效。我们好好学,好好做,把日子过起来,谢谢你们的支持,谢谢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