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家两千公里,他在凉山教山区彝族养牛致富 | 项目故事
2022-08-30 10:29:19

1#


从西昌的东南方向驱车130公里,就能来到布拖县九都镇拐乐村。拐乐村位于布拖县北部,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彝族聚居村落。在百度词条里,拐乐村的注释不超过百字,这个小小偏远的山村平时却很热闹,每当乡间课堂的喇叭喊起来,农户们就牵着牛过来主动围着技术专家邱德超,好似赶集一样。


2020年12月,邱德超跟随布拖拐乐村乡村振兴项目来到拐乐村,在村里负责为农户做养牛相关技术培训和入户技术服务,村里的农户喜欢称呼他为邱老师。


“可以这么说,这一生没干别的,就钻研养牛这个事儿了。要是一个月不检查牛,不接触牛,不摸牛,这心里总觉得跟缺个东西似的。”邱老师感叹地说到。


邱老师正在教农户如何检查牛的身体

邱老师上高中的时候还可以自选专业,家里大哥在安徽农学院兽医专业求学。当老师问到邱老师想学什么,邱老师想着要不就跟着大哥一起学兽医,高中毕业后就紧跟着在村子里当“赤脚兽医”。


“赤脚兽医”这个词现在听起来有些陌生,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猪和牛是农民非常重要的财产。因为买不起长筒雨靴,兽医可能真的打赤脚,在农村给猪给牛看病打针。


对多数人而言,“高考”是青葱岁月的“焦虑”代词。但在1977年,高考成为百万国人破除年龄、婚否、出身限制,逆转命运的唯一机会。恢复高考后,邱老师参加高考,考上了兽医专业,自此就一直在兽医行业干到现在。



2#


荒山种绿草,

牛羊满山跑。


邱老师关于四川的唯一印象就是“天府之国”,没想过自己有天也会来到四川,甚至是路途遥远,来到凉山的一个小村子。


“这里老百姓人很好,地很广,但是老百姓单靠种地致富很难,大片的山地可以用来种草,种完草养一些好品种的牛,一头牛卖1万多,就可以改善生活。”



拐乐村的农户以前养的牛是本地牛,品种很小,养殖时间长,还卖不出好价格。传统的养殖观念,牛生了病农户也没有很放在心上。想养殖没有启动资金,传统养殖观念又比较落后,该怎么发展呢?


海惠项目通过赠送给农户一头牛为契机,改良牛的品种;同时陪伴在农户身边,教农户学会怎么样科学养殖。“观念的改变不容易,说起来项目上花了不少心思。”


项目在每家农户的门口都挂了项目联系方式的牌子,方便农户联系。刚来的时候,有个农户还抱着观望的态度,牛怀孕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,怎么也配不上种,实在没有办法,最后给邱老师打了电话,邱老师诊断完后,详细给农户解释了牛配不上种的原因,应该怎么治疗。


邱老师在给村民们上饲料管理课


“现在老百姓见了我很高兴,有说有笑,观念上有很多改变,像平时驱虫很配合,打防疫很配合,有病及时喊我们。品种改良的好,又按时治病好,有这个印象了,一传十,十传百,现在不仅在布拖拐乐村,其他各个乡镇,各个村都说不错,都知道拐乐村有个专家特别好。”


培养人才,

誓把终生献给牛。



邱老师不仅技术过硬,始终希望能把自己的技术传承下去。“说实话,我现在什么都不缺,有吃有喝就行,我就是希望能把我这一身的技术教会别人,死了带进坟墓也没有用。”


项目合作社办公室在村子里的火把广场,火把广场附近住了一个小伙子马黑,平时有在跟着邱老师学习,邱老师发现这个小伙子很用心学,主动教马黑学习怎么找血管,怎么配种。有一次村子农户的牛难产,马黑在邱老师电话的远程指导下,一个人完成了小牛接生工作。


马黑在帮助村民检查牛的情况


“我想在这个地方教会这些小青年,能给牛打针,能治病,能断定什么病,简单配种。培养这批人,希望能把养牛技术延续下去,说实在的,有时候也在想,真以我微弱的力量,让当地改变一些什么,能让老百姓致富,能让老百姓把牛养起来就太好了。”


在问到邱老师的愿望是什么,邱老师告诉我们,只要身体还允许,他想把这一生经验传给年轻人,也想誓把终生献给牛。